黃山壟小區道路救援,黃山壟如果你是晚上去,兩側的小吃是目不暇接。很誘惑,很有徐州味道。
黃山壟,黃山壟。
徐州的老地名,在城東,大家都知道黃山壟。
事實上,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并不了解黃山壟的來歷。山隴(壟?)從字面上就是山丘的意思,這個村子背靠一座小山丘,名曰“黃山”,山并不高大,多松柏,少雜樹,村名應該由此得來。在一些老輩人的口中,有個關于黃山壟的順口溜:張半截,皮半山,姓商的都擱廟轉圈。這句順口溜很形象,張姓占了半個村,皮姓占了半個黃山,商姓則聚居在一座廟的周圈??上КF在很多老人都記不清這是一座什么廟了,是城隍廟、火神廟還是關老爺廟?在解放前缺醫少藥、物資匱乏的年代,都是附近居民祈求天神保佑平安健康的地方,解放之后,這里被改造成了一座小學校。
據老輩人回憶,最早在村子之前有條石砟子(碎石子)大路,說是大路,其實窄的很,只能容一輛馬車通過,然而這條路卻是南北的動脈——104國道,幾經變遷,這條路已經變道幾公里之外的開發區。那時候,黃山壟周圍方圓幾里路都種植著小麥、水稻、玉米等糧食作物,民風淳樸,雞犬相聞,完完全全的鄉村作派,徐州雖然近在眼前,似乎并不搭邊。國道兩邊擺了幾家茶鋪,大大的粗瓷碗、罐頭瓶里裝著茶水,一片片粗茶葉在碗里上下沉浮。來往的汽車也不多,南來北往的商旅客人一般都是步行的,或者趕騾馬車的,走累了,停下來坐在馬扎子上,抽袋煙,把清涼的茶水痛快飲上一氣,天南海北的故事胡侃一通。賣茶人淳樸自然,有錢,五分錢一大海碗,沒錢,也不會計較。
黃山壟小區道路救援
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,三環路建成通車。進入新世紀,2005年,和平大橋和平路東延工程完工,黃山壟的交通愈發便捷,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。你看,一到入夜時分,黃山壟周邊地區到處燈光璀璨,人來人往,到處都是車流,哪還有一點鄉村的影子?完全是一座不夜 城。
黃山壟
這兩年的變化更是一日千里,曾經的東三環脫胎換骨,高架像巨龍一般伸向遠方。在村子的南側,地鐵一號線建設工程開始啟動,根據規劃,原黃山壟村將變成一座公園,地鐵的出口在這里,到那時,這里將遍植綠樹和植被,成為三環路旁的一道景區。
也許若干年之后,黃山壟也和那些消失的地名一樣,成為空泛的沒有實體的地名,到時,誰還會記得起那句“張半截,皮半山,姓商的都擱廟轉圈”的順口溜?
徐州拖車,圖片上的假山其實并不大,但是你必不能小看他的名氣,其實他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坐標,無論你是打車還是問路,無論你是在城東還是在城西只要你提到黃山壟假山,十有八九大家都知道這個位置。